战场上最让人揪心的不是敌人黑压压一片,而是真到了要命的关头,没人敢站出来搭把手。当年杨得志被敌人团团围住,那情况真是到了嗓子眼儿——前前后后都是敌人,命悬一线啊!
可让人心里发寒的是,明明都知道他陷在绝境里了,周围好几支部队却没一个敢去救。不是没收到消息,是真没人敢动,都怕把自己搭进去。
就在大伙儿你看我、我看你,谁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,杨勇一下子就火了,拍着桌子喊:“你们不救是吧?行!我去救!”就这一句话,当场把所有人都镇住了!
老杨兄弟,战场上第一次搭伙就特默契
抗日战争刚打响那会儿,小日本在华北平原上那叫一个横,烧杀抢掠没干过一件好事。
1937年9月,在山西的平型关,咱们八路军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,这就是后来全国都知道的“平型关大捷”。
这场仗里,杨得志和杨勇这两位指挥员,是头一回这么紧密配合。他俩提前把伏击点摸得门儿清,带着战士们藏在平型关两边的山坡上,就等小日本往里钻。
等到日本板垣师团的一支队伍,毫无防备地走进伏击圈,杨得志大喊一声“打!”,伏击战立马就拉开了。
山坡上瞬间枪声跟爆豆似的,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往公路上的日军堆里扔。杨勇带着他的部队从侧面猛冲过去,一下就把小日本的退路给断了。
战斗中,杨得志瞅见一辆日军卡车想往出冲,赶紧喊机枪手:“都瞄准那辆车,火力集中打!”没一会儿,那辆卡车就被打瘫了。
杨勇更猛,直接带了一个排的战士冲上去,把小日本的重武器给缴获了不少。
这场仗打得真痛快,还不到俩小时,八路军就把一千多日军全收拾了,还缴获了一大堆枪啊炮啊的弹药。
打完仗,杨得志和杨勇对视一眼,俩人都笑了,从对方眼里能看出来——既有打赢的高兴,也有对彼此的佩服。
杨勇走过去,拍了拍杨得志的肩膀说:“老杨哥,咱哥俩这配合,没说的!”从这以后,杨勇就总“老杨哥、老杨哥”地叫杨得志,听着就特亲切。
平型关大捷之后,俩人虽然分到了不同的部队,但从没断过联系。经常互相传消息,今天你这儿打了个小胜仗,明天我这儿摸了敌人一个哨,都拿出来跟对方唠唠,分享点打仗的经验。
杨得志擅长指挥大规模的战斗,把千把人的队伍攥在手里,安排得明明白白;杨勇呢,就擅长打游击战,灵活得很,打一下就跑,让敌人抓不着影。俩人各有各的本事,还互相学,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。
在抗战那苦日子里,他俩还经常凑一块儿琢磨战术,分析小日本下一步可能会干啥。
杨得志性格稳,想事儿特别周全,啥情况都能考虑到;杨勇就直爽多了,性子也热,经常能冒出点别人想不到的好点子。
就是这种性格和本事互补,他俩在战场上才能那么有默契,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。
生死关头,你们不敢上我来上
抗战打到中期,情况越来越难了。小日本对着咱们抗日根据地搞“蚕食”,一点点把八路军的活动范围压小。
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,杨得志带着一支游击队在冀鲁边界活动,今天摸个日军哨所,明天炸个敌人的补给线,没让小日本安生过。
杨得志的游击队人不多,但跑得特别快,打完就撤,小日本抓不着人,气得直跳脚,都叫他们“滑不溜秋的队伍”。
日军指挥部实在受不了了,决定集中兵力,把这支游击队给灭了。
他们调了三个大队的人,还找了情报员带路,把杨得志部队驻扎的一个小村庄给围得严严实实。
那天凌晨,天还黑着,杨得志正在村里一间土屋里看地图,琢磨下一步的行动。
突然,警卫员慌慌张张冲进来:“团长!不好了!小日本从四周围过来了,最少得有一千多人!”
杨得志赶紧组织部队突围,可日军的火力太猛了,冲了好几次都被打了回来。
情况越来越糟,弹药也快打光了。杨得志的部队被压缩在村子中心的几间房子里,身边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,伤亡越来越大。
大伙儿拿着步枪、手榴弹硬撑,但小日本的重机枪和迫击炮没完没了地炸咱们的阵地。到了中午,杨得志身边就剩不到五十人了,而且大多都挂了伤。
杨得志心里清楚,再没人来救,这支部队怕是要全折在这儿了。
他赶紧让通讯员用电台给附近的友军发求救信号:“我们被敌人重兵包围了,情况特别危险,快派援兵来!”
附近好几支八路军部队都收到了求救信号,可谁都没敢动,都在犹豫。
毕竟日军人太多了,冒冒失失过去救,很可能自己也被包了饺子。这些部队的指挥员在帐篷里吵来吵去,有人说必须救,战友不能不管;有人说风险太大,不能拿弟兄们的命开玩笑。
就在这时候,正在附近执行任务的杨勇听说了这事儿。
他骑着马一路赶过来,刚进帐篷就听见大伙儿还在那儿纠结,一下子就炸了:
“啥?你们都不敢去?老杨哥现在都快没命了,咱们能眼睁睁看着不管吗?行!你们不去是吧,我去!就算是死,我也得跟杨得志死一块儿!”
火线冲阵,老杨哥我来救你了
杨勇没跟他们多废话,立马把自己手下一个营的人调过来,差不多三百人,带上足够的弹药,往杨得志被围的村子赶。
那时候正是夏天,天热得能烤出人油,杨勇的部队一路跑着赶过去,战士们的衣服全湿透了,汗顺着脸往下淌,但没一个人掉队。杨勇自己走在最前面,时不时拿望远镜看看前面的情况,生怕耽误了。
离村子还有三公里的时候,就能听见远处枪炮声“轰隆隆”的,打得正激烈。
杨勇赶紧把部队分成三路:一路从正面冲,吸引小日本的火力;一路从侧面偷袭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;还有一路绕到日军后面,把他们的退路断了。
杨勇亲自带着突击队,从日军火力比较弱的东北方向往里冲。他们悄悄摸到日军阵地边上,趁敌人没防备,突然就发起猛攻。
杨勇一边冲一边喊:“打!给我往死里打!把老杨哥救出来!”战士们一听,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,个个跟猛虎似的往前冲,特别勇猛。
小日本压根没料到八路军会从这个方向打过来,一下子就乱了套。杨勇抓住这个机会,带着突击队一口气突破了日军三道防线。
这时候,被围在村里的杨得志也听见外面的枪声越来越响,跟之前不一样了。
他赶紧组织剩下的战士,准备配合外面的友军一起突围。就在这时候,他听见外面传来一个特别熟悉的声音:“老杨哥!我来了!我来救你了!”
杨得志一听就知道是杨勇来了,眼睛一下子就湿了。
他立马下令:“弟兄们,往声音那边冲!”在两支部队里应外合下,日军的包围圈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。
杨得志带着剩下的战士和伤员冲了出来,跟杨勇的部队汇合了。
俩人紧紧攥着对方的手,半天没说话。周围的枪声还没停,但那一刻,他俩心里都特别踏实。
患难见真情,冀鲁豫战场上的兄弟
成功突围后,杨得志和杨勇带着部队赶紧转移到安全的地方。
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,战士们终于能歇口气,医护人员忙着给伤员处理伤口。杨得志的腿受了点轻伤,杨勇过来亲自给他包扎。
杨得志叹了口气说:“这次真是多亏了你,不然我这条命就扔在那儿了。”杨勇笑着摆手:“老杨哥,你说这话就见外了,你是我哥,我能看着你有危险不管吗?”
经过这次生死相救,俩人的交情更铁了。
1941年,为了更有力地打小日本,党中央决定重新整合华北的抗日武装。
杨得志和杨勇所在的部队,都被编入了新成立的冀鲁豫军区。俩人又有机会一起打仗了,还共同指挥了好几场漂亮的战役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平战役。
东平是小日本在鲁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粮仓,里面存了好多粮食和军用物资,对咱们根据地来说太重要了。
杨得志和杨勇提前琢磨了好久,定下了“声东击西”的战术。
杨得志带着部队在东边假装进攻,把日军的主力都吸引过去;杨勇则带着精锐部队从西边突然偷袭,一下子就攻进了东平城。
这场战役,八路军不光消灭了日军一个大队,还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弹药,可算解了根据地军民的燃眉之急——那时候大伙儿缺粮缺得厉害,这些粮食来得太及时了。
打完仗,杨得志和杨勇一起去看缴获的物资,俩人相视一笑,啥都不用多说,都明白这场胜利有多重要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俩人又一起参加了解放战争,跟着大部队解放全中国。
1950年底,朝鲜战争爆发,杨得志和杨勇又跟着彭德怀司令员去了朝鲜打仗。
在异国的战场上,他俩再次并肩作战,为了保卫咱们新中国的安全,立下了大功。
这么多年在战火里摸爬滚打,杨得志和杨勇之间的战友情,早就不只是普通的朋友情了。
他们是能一起扛事儿的兄弟,是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战友,更是为了让咱们民族站起来、一起拼命的革命同志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杨得志和杨勇的故事,不只是两个将军的个人传奇,更是那个年代无数革命战友情谊的缩影。
在国家快扛不住、民族快亡国的紧要关头,正是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,能一起冲锋、一起拼命的战友,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。
杨勇那句“就算牺牲我也要和杨得志一起”,这种不抛弃、不放弃的战友情,这种愿意为兄弟拼命的革命情,才是咱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啊!
方舟配资-炒股杠杆怎么开户-最好的股票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