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人的记忆里,县城里的重点高中——也就是县中,
曾经是无数农村、县城孩子改变命运的希望。
当年大家常说,只要考上县一中,大学就算稳了,甚至半只脚踏进了211。
那时候,每年能考出清北生的县中,是全县的骄傲。
可近些年情况却悄悄发生了变化:
不光县城的普高在走下坡路,就连那些重点高中,也越来越难考出清北生了。
家长们一边叹息,一边千方百计把孩子往市里、省里的重点高中送。
留在本地的孩子和老师,反而陷入了尴尬和迷茫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尖子生被掐走,县中失去底气
现在,越来越多的尖子生不再留在县中。
一些是被地市、省城的超级中学掐走了。
所谓掐尖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花钱。
有记者调研过,
有些学校甚至愿意花20万买一个,差几分就能上清北线的复读生。
还有的学生,干脆被重点高中提前锁定,重金资助。
尖子生走了,优等生也跟着走。
剩下的县中,生源结构越来越单一:
中等生、学困生居多。
老师再怎么努力,也很难再教出清北生。
教师流失,传帮带断层
除了学生流失,老师的流失也很严重。
过去,县中的中年老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,既有经验,又有热情。
可现在,不少优秀教师被超级中学挖走,
留在县中的,要么年纪大快退休,要么刚毕业还没成长起来。
很多老师心里其实很苦。
他们觉得自己上课更卖力了,题目刷得更多了,可高考成绩就是上不去。
一开始,他们以为是自己方法不行,还主动去超级中学取经。
可学了回来,照搬先进经验,成绩依旧没起色。
久而久之,老师陷入自我怀疑,甚至有人干脆离开。
没有传帮带,学校的教学梯队断了层,这对县中来说,几乎是致命打击。
家长不敢赌
对家长来说,能不能出清北生,是衡量县中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。
连续两三年没有清北生,他们还能安慰自己可能是偶然。
可要是5年、10年都没出过清北生,家长心里就有数了:
再留在这里,孩子可能真没机会。
所以很多家长不敢赌。
宁可花钱、宁可跑远路,也要把孩子送去确定性更高的学校。
久而久之,县中在整个县域社会里就失去了信任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家长的选择背后,也折射出更深层的代际心理。
80后、90后这代父母,
一方面对小镇做题家充满鄙视,对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奉若圭臬;
另一方面又抵不住高中分流的压力,抵不住对985、211的向往。
这种矛盾,其实是人之常情。
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,自然不愿在教育上输在起跑线。
县中落寞,从某种角度说,也并不是突然发生的。
掐尖现象由来已久,最早被掐走的那批孩子,很多已经在城市立足。
而那些当年没被掐走的孩子,如今和他们之间差距拉大了。
他们的下一代,如今又在被掐尖。
归根到底,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,这几乎很难避免。
再加上中国人的整体文化水平提升,
大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更深,所以教育焦虑反而更普遍。
父母们在现实中感受到行业待遇的差异、社会保障的差距,自然很难不焦虑。
如果社会能真正做到行业待遇和保障的相对均衡,
让去工厂搞焊接、去做公务员、去当医生老师,
都能体面生活、不必焦虑,那么教育也不会成为唯一的出路。
那时候,父母或许才会少一些焦虑,孩子也能走得更轻松一些。
教育的马太效应
有些人以为,县中衰落主要是因为县财政投入不足。
确实,县级财政拮据,能保证基本工资已经不容易了,哪有钱给学校搞硬件。
但问题没那么简单。
即便是一些经济发达的东部百强县,教育经费充足,县中照样衰落。
真正的关键在于超级中学的崛起。
它们像滚雪球一样,吸走了尖子生和老师,
再加上资本化运作、教育集团化扩张,县中就更没优势了。
教育领域的“马太效应”表现得淋漓尽致:强者越强,弱者越弱。
留在县中的孩子怎么办?
现实是残酷的:
县中难再出清北生,甚至一本上线率都大幅下滑。
留在县中的孩子,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尽量往上走。
对老师来说,哪怕大环境不利,也要尽力守住基本盘。
也许出不了清北,但能让更多孩子考上本科,未来仍有出路。
对家长来说,与其一味焦虑,不如理性评估孩子的情况。
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去超级中学承受那种高压竞争。
留在县中,或许节奏慢一些,但孩子能有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。
写在最后
县中衰落的背后,是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,也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结果。
我们能做的,可能不是去责怪哪一级学校,而是去反思:
教育到底该给孩子带来什么?
清北很重要,但不是唯一的目标。
对大多数孩子来说,能考上一个合适的大学,
有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,也是一种改变命运。
县中或许再难重现昔日辉煌,
但只要守住教育的初心,依然可以成为孩子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。
方舟配资-炒股杠杆怎么开户-最好的股票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