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爱得卑微,
掏心掏肺却换不来一句真心;
有人爱得强势,
把对方管得死死的,
最后却落得两败俱伤;
还有人爱得小心翼翼,
一遇到矛盾就躲得远远的。
可偏偏就有人,
能在爱情里肆意绽放,
收获满满的幸福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其实,亲密关系是面镜子,
照见最深的是你未被治愈的童年。
也就是说,
你今天的情感困局,
早在童年就埋下了伏笔。
那么今天,
是时候看清这盘棋了。
学员小林的老公某天随口提了句
“好馋你做的糖醋排骨”。
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
小林特意连赶几天工作进度,
终于有天按时下班冲去超市,
挑了上好的排骨。
结账时赶上高峰期,
又排了半小时的队。
尽管已经很累,
但回家后还是立刻系上围裙开火。
站了两个小时腰酸背痛,
但看着锅里成色不错的排骨,
她心里特开心,
甚至能想象到老公大快朵颐的样子。
可老公只夹了两块就不再夹了。
她问:“不好吃吗?
我觉得挺香啊。”
老公也说:“挺好的。”
她不甘心:“那怎么不吃了?
前几天不是你说馋吗?”
他解释:“那会儿特别想吃,
现在那个劲过了,中午又吃撑了。”
小林觉得:
自己一早就跟你说晚上要吃排骨,
你中午还吃多,
这排骨是多不容易才做出来的你不知道吗?
就这么不珍惜?
于是冷着脸甩出一句:
“爱吃不吃!”
空气瞬间凝固。
老公不再说话,闷头扒完饭,
就躲进了书房。
两人就此开始了冷战。
小林很痛苦,每晚都失眠。
又是一个失眠的夜晚,
她刷到了我的“疗愈”音频,
边听边跟着冥想,几次之后,
她说眼前浮现出一个小女孩。
小女孩正努力把摔碎的碗粘好,
小心翼翼地捧给父母:
“你们看,碗没坏……”
原来她童年时父母常常冷战。
那次冲突的起因,
是母亲特意早起,
给父亲做了碗他家乡的手擀面,
却被父亲嫌弃“不如奶奶做的好吃”。
母亲当场摔了碗歇斯底里:
“跟你妈过去!”
小林无意间重复了母亲讨好的模式,
认为付出既是爱的表达,
也无意识地期待被看见和肯定。
而她老公的创伤也被触发。
他童年时,
母亲常逼他吃自己做的“黑暗料理”。
只要他稍露难色,
母亲立刻收走饭菜,
冷脸说“爱吃不吃”,
让他饿着肚子睡觉。
“爱吃不吃”对他而言是情感撤回的警报:
他表达不满 = 失去母亲的关爱。
你看,两个受伤的孩子,
在婚姻里无意识重复着父母的剧本。
这种模式,
有时就像大家常听到的NPD,
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。
不久前热播的《再见爱人4》
里杨子和麦琳,
就是典型的这种NPD类型。
只是,杨子是目标清晰、
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NPD;
麦琳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
却希望对方能满足她的那种。
为什么爱一个人,
会变成想控制对方的一举一动、
一言一行呢?
这份强烈的控制欲,
其实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。
想想看,那个阶段的小婴儿,
完全依赖照料者生存。
他冷了、饿了、拉了、难受了,
唯一的表达就是哭。
他需要被当成一个“小国王”及时回应:
他一哭,奶来了;
一哼唧,被抱起来了……
那时,他的一个念头,
仿佛能直接控制世界:
“我难受,我就能获得安慰。”
如果照料者总是及时出现、安抚,
他内心会建立这样的安全感:
“我是被爱的,
世界是稳定可控的。”
但如果他的哭声常常被忽视,
或是等不到及时的回应,
那份无助感和恐惧,
会深深刻在潜意识里:
“世界失控了!
我再怎么哭喊也没用……”
长大后,
这份对“失控”的恐惧就可能演变为:
要获得爱和安全感,
就必须牢牢控制住一切,
尤其是最亲近的人。
对控制型的人来说,
他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伴侣的感受和需求,
把自己的想法、
标准强加给对方。
他们的核心逻辑往往是:
“我爱你,所以我才要管你。”
你穿什么衣服他才安心,
你交什么朋友他才放心,
你吃什么他才觉得对你好……
这就像一种替代性满足:
每一次成功的“控制”,
都让他们重温了婴儿时期
“哭声得到回应”的原始快感。
伴侣一旦违抗他们的意志,
对他们而言,
如同世界再次崩塌。
他们会冷脸、冷战、指责,
甚至咆哮。
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?
因为你的“不服从”,
瞬间唤醒了他们婴儿期那种撕心裂肺、
却无人回应的,
巨大无助感和被抛弃的恐惧,
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助的小婴儿状态。
他们习惯了通过掌控一切,
来获得那一点点虚假的安全感。
当然,理解不等于无底线承受。
不得不承认,
这种模式对亲密关系是巨大的消耗。
被控制的一方会像黄圣依或李行亮那样,
感到压抑、委屈、失去自我,
爱意逐渐被疲惫取代;
而控制者本人,
也常常深陷焦虑,
如同紧绷的弦,
难以享受关系本身的松弛与美好。
伴侣的疏离或反抗,
几乎是必然的结局。
改变这样的互动模式,
需要控制者深刻的自我觉察和持续的成长。
而作为伴侣,
理解其行为背后的伤痛是慈悲,
但清晰地守护自己的边界,
勇敢表达真实的感受,
更是对自己的负责。
我们身边挺多这样的人,
可能你自己就是啊。
这是在亲密关系中习惯性“消失”、
回避冲突、害怕深度联结的模式。
你俩见面的时候,
或者你找他聊天的时候,他挺好,
能像正常人一样谈笑风生,
甚至显得深情款款。
可一旦物理距离拉开了,
他不会主动表达思念,
甚至不会主动找你,
就立刻变得疏离、冷淡,
甚至“失联”。
那么遇到冲突呢,
不管是什么冲突,都选择冷战。
只是他的冷战不是为了惩罚你或让你服软,
而是源于内心巨大的恐慌。
为什么靠近温暖时,反而让他想逃?
答案往往藏在童年的暗影里。
比如学员小青的老公,
他小时候,家里气氛总是压抑的。
有次过年,亲戚们热热闹闹聊天,
小小的他也想分享学校趣事,
刚开口就被父亲严厉打断:
“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!懂什么!”
他瞬间像被浇了盆冷水,
满腔的兴奋和表达欲硬生生憋了回去,
只剩下难堪和羞耻。
类似的事情很多:
他哭闹时被关进小黑屋“冷静”;
表达难过被斥责“没出息”;
想亲近父母却被推开“自己玩去”。
久而久之,他逐渐明白:
表达真实的感受是危险的,
会招来否定、冷漠甚至惩罚。
他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等式:
袒露内心 = 被拒绝 = 受伤 = 不被爱。
爱,对他而言,
变成了一个既渴望又恐惧的存在——
既渴望温暖,又害怕被伤害。
于是,他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:
关闭情感通道,保持距离,
依赖逻辑和独立空间。
见面时他能“模仿”亲密,
因为那是在可控的、
短暂的安全时段内,
他调动了所有学来的社交技巧。
但分开后的线上联系、
日常的情感流动,
对他而言却像踏入雷区,
他害怕说错话,害怕暴露需求,
害怕卷入无法处理的复杂情绪。
如果你刚好是焦虑型,
跟逃避型的人相爱,
尤其是异地恋,
那简直是巨大的考验。
你会因为他突然的沉默、
几乎没有的消息而陷入疯狂猜疑:
“他不爱我了?他出轨了?”
于是信息轰炸、电话追问。
但这恰恰触发了逃避者最深的恐惧,
你的强烈情感需求像海啸般涌来,
他感觉自己要被淹没了,
唯一能做的就是逃得更远。
他可能不是不爱你,
只是他表达爱的方式,
在你看来,
是难以理解的冷淡和疏离。
改变这种模式需要,
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安全感。
关键不是把他拽出来,
而是让他慢慢感受到:
靠近你,表达自己,是安全的,
不会被否定和伤害。
这条路注定漫长。
许多人撑不到冰雪消融的那天,
因为激情常在等待和不解中耗尽。
但如果你认定了这个人,
并愿意付出这份耐心,
你或许有机会触碰到他冰层下,
那颗同样渴望温暖、
却伤痕累累的心。
看过了前面三种在爱中挣扎的模式,
你可能会想:
难道就没有一种关系是轻松自在、
让人安心的吗?
有的。
这就是安全型的恋爱模式。
想象一下这样的伴侣:
当你兴高采烈地分享成功时,
他眼里有真诚的喜悦和赞赏,
不会嫉妒或贬低。
当你情绪低落、脆弱流泪时,
他不会慌张逃离或指责你“矫情”,
而是自然地张开怀抱:
“我在这里,想聊聊吗?”
即使你不想说,
他也能安静陪伴。
当你们意见不合时,
他不会冷战、控制或讨好,
而是愿意坐下来沟通:
“我理解你的想法,
我是这样看的……
我们看看怎么解决比较好?”
他享受你们的亲密时光,
也坦然支持你拥有自己的兴趣、
朋友和空间。
他的爱不是捆绑的绳索,
而是托住你的风,
让你既能安心栖息,
也能自由飞翔。
他们内心拥有足够的安全感,
源于童年时体验过被稳定地爱着、
被及时回应、
情感被允许和接纳的经历。
比如摔倒了,父母会关心他,
问他有没有摔疼,
是自己起来还是需要爸爸妈妈帮忙扶起来。
比如高考分数下来了,
父母会说:“不管考几分,
你都是我们的好孩子。”
这让他们相信:
自己是值得被爱的;
他人,尤其是伴侣,
是基本可靠和善意的;
世界是相对安全和可控的。
这份内在的安全感,
让他们在关系中自然流露出温暖、
包容和力量:
情绪稳定,
不易被伴侣的情绪过度卷入,
或触发自身强烈的不安;
有效沟通,
能坦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,
也愿意倾听并理解对方;
信任与独立,
既能建立深厚的信任和依赖,
也尊重彼此的独立性,
不把对方当作填补自己内心空洞的工具;
积极解决冲突,
视冲突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,
而非你死我活的战争或需要逃避的灾难。
和这样的人相爱,
你会感到,原来爱,
可以是不带伤痛的靠近,
是相互成就的滋养。
可能我们自己不是安全型,
也没有遇到一个安全型。
但,我们每个人的经历,
无论是甜蜜还是苦涩,
都在塑造着那个独一无二的“我”。
那些讨好背后的渴望被认可、
控制背后的恐惧失控、
逃避背后的害怕受伤……
都是我们生命故事的一部分。
而看见这些类型,
理解它们的来处,
是我们打破枷锁、
走向自由的第一步。
毕竟,我们生来,
不仅仅是为了恋爱。
我们生来,
是为了体验这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——
带着伤痕,也带着光亮;
带着过往的模式,
也带着成长的无限可能。
在爱的课题里,
无论你此刻是哪一种模式,
都请记得:
你永远拥有学习和改变的力量,
去创造更健康、更自在的关系,
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。
幸与不幸,不是绝对的,
更不是终点。
方舟配资-炒股杠杆怎么开户-最好的股票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